“以前过年有很多活动,但现在很少见了,这次趁这个机会让孙女多接触一些传统文化。”这个春节,我省启动了历年来规模最大的“美丽非遗迎新春·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年俗活动,69岁的张连甲带着孙女张心钰过了一把瘾,小孙女不停地说:“太好玩了”。
从年前开始,全省20多个与年俗文化有关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在省文化馆里进行现场搭台展示。木板年画、扑灰年画、青州花毽、济南皮影、胶东花馒头、莒县过门笺……每项非遗展示区域前面,不停地有市民前来欣赏,也让人油然而生亲切感。
年仅12岁的李伟成的一番青州花毽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青州花毽是当地传统的健身项目,目前有108个招式,而每个招式名都与古青州的地理文化相连。看了整套青州花毽,就相当于欣赏了一遍青州古城名胜古迹。”年过七旬的李贤臣是李伟成的外公,也是国家级非遗青州花毽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这次来济参加展演,他们祖孙三代一起进行现场展示。从8岁开始踢花毽的李贤臣说,“不能让这门传统技艺断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有‘年味’的东西越来越少,有些只能在记忆中去回味了。但是,这些传统的非遗、民俗活动,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很好地传承下去。”省文化馆馆长王寿宴表示,我们既要对传统年俗进行展演展示,也要注重它的“功能转化”。
在聂家泥塑展示柜台前,聂臣希和聂鹏父子正忙着跟观众讲解高密泥塑老虎的“传统”。“高密泥塑最大的特点就是‘会叫’。”90后的聂鹏,受家庭影响对泥塑非常痴迷,每年都会尝试做生肖泥塑。
来自莒县的于红,一边双手剪着过门笺,一边介绍着过门笺的历史。“‘过门笺儿,落门笺儿,落到地上都是钱儿’,这一句民谣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春节贴过门笺也是莒县当地流传久远的习俗。”于红介绍说,莒县过门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从古时起悬挂就有一定的讲究,每门每窗所挂皆为单数,每张一个颜色,其顺序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粉红)、五紫(取“五子登科”意),后期也把蓝色加上,取“六六大顺”之意。
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提升,人们贴过门笺的习惯在日趋减少。作为该项目的传承人,于红表示:“这些年来,莒县过门笺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不断创新,衍生产品也达到了二三十种,并在当地中学开设了过门笺的课程,来更好地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羊年春节期间,全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达到了318项,参与人数预计超过300万人,让群众在“年俗”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据了解,这也是我省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年俗展示活动。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生活的典礼和仪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春节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也是最具有凝聚力的节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勇表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年俗活动,不仅能够让人民群众欢欢喜喜过大年,有利于促进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利于挖掘和利用齐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