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纪念] —— 大型网上纪念馆平台,绿色网上祭奠、网上扫墓、纪念亲友

云纪念

苗族起源:荡气回肠的迁徙史

2018-07-04云纪念阅读量:1789

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格迪斯《山地民族》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是指远古“中华三祖”的后代,包括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而苗族正是出身于蚩尤部落。

苗族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有苗族的分布,地球背面的美国也有近20万的苗族,他们仍说着自己的言语,在东南亚国家,苗族的分布更是广泛,这就不得不追溯一下苗族的起源了。

苗族起源

读过中国古代史的都知道,先在黄河中下游开发繁衍的是夷人;羌人在渭河流域到黄河中上游生活;狄人原住在蒙古高原上。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羌人的首领是炎帝,狄人的首领是黄帝。

后来,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这片肥美的土地,先是发生了几次战争,简单说就是蚩尤打退炎帝,炎帝归顺黄帝,炎黄打羸了蚩尤,蚩尤战亡。

然后,黄帝又战胜炎帝,出现了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即夷、羌、狄三者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没有融合的狄繁衍成现代的阿尔泰语系各个民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等);没有融合的羌繁衍成现代的藏缅语系的藏族、彝族等;没有融合的夷,其中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苗瑶语系各民族,另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壮侗语系各民族(壮族、傣族等)。

苗族的迁徙

据考证,数万年前(原始初民社会),由于羌人南下,苗族先民从发源地(今天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

此后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

第一次大迁徙

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势力开始增大,与其他民族部落联盟,以蚩尤为首,号称“九黎”。

之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并打败了炎帝族,并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而后就是我们所知的涿鹿大战了(这就是成语“逐鹿中原”的出处)。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传说黄帝联合了炎帝,与蚩尤在涿鹿郊野进行会战,两军胶着,不分胜负。一个能呼风唤雨,一个能施展法力。蚩尤又向风神雨神求援,立刻刮起倒山拔树的狂风,降下瀑布般大雨,大地上波浪滔天,一片汪洋。黄帝也施展法力,召唤女神旱魃助阵。

旱魃一出现,风神雨神就狼狈逃走,霎时间风停雨住,大水消失,泥泞干涸。黄帝乘机反攻,九黎部落大败,蚩尤战死,残余的部众向南逃窜。

蚩尤战死,其部众大多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华夏民族,而部分没有融入炎黄集团的部落,就形成了苗族的最早主体,而且保持原来的血统和文化。

第二次大迁徙

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并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

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三苗逐渐强盛起来后,与尧、舜、禹为首的华夏集团发生冲突。

争斗持续到了夏禹时期,三苗被彻底打败,一支流放到了幽州,一支放逐到崇山,一支流窜到三危。而一部分的三苗族人终于归顺,溶入了夏朝。

这一次迁徙在虞舜到夏禹时期。

第三次大迁徙

到了春秋至战国时期,坚韧的苗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了“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

楚文王:“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秦吞巴并蜀灭楚后,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迁逃。

他们中的大部分沿澧水、溯沅江,进入武陵地区的“五溪”,即今天的湘黔渝鄂等省市的周边地区;

沿巫水南迁的苗族,有的到了广西大苗山、三江等地,有的过海到了海南岛。

这之后,苗族就以“武陵蛮”,“五溪蛮”的名称,见诸于文献。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迁徙。

第四次大迁徙

秦汉时期,“武陵蛮”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而引起封建王朝的注意。从光武帝开始,至此以后及唐宋时期,封建王朝不断地向“武陵蛮”、“武溪蛮”大举用兵。

唐开元十二年(724)朝廷宦官杨思勖为黔中招讨使

“率兵六万往,执行璋,斩首三万级”

——《资治通鉴》

由于封建王朝不断征剿,迫使“武陵蛮”和“武溪蛮”再渡西迁,或向更高,更险的深山、峡谷纵深隐居。

有的沿着舞阳河西上,迁至思州(今岑巩县)以及思南、印江、梵净山区;

有的在湘西凤凰的腊尔山、黔东的松桃等地山坡、谷地定居;

有的沿清水江西上到黔东南地区定居;

有的迁得是更远,进入黔北、黔西、川南和云南、广西,分布越来越分散。

这是苗族史上的第四次大迁徙。

第五次大迁徙

元明清时期,由于封建朝廷对苗族人民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更为沉重,军事镇压也更为残酷,因此,又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第五次大迁徙运动。

明清时期,苗族人民多次被迫起义,又多次被被镇压与屠杀。每次起义失败,都导致背井离乡的结果。

乾嘉苗民起义

1795年(乾隆五十九年)12月24日,贵州省松桃厅大塘汛大寨营苗族石柳邓与湖南省永绥厅黄瓜寨苗族石三保等人,聚集于湖南省凤凰厅鸭保寨副百户吴陇登家中,与吴八月、吴半生、吴廷举等人,在清朝的民族压迫和大量失去土地的情况下,共同商讨起兵反抗。

他们提出:“驱逐客民,夺还苗地”的口号,商定于农历正月十八 (2月7日)联络毗连的松桃,永绥、凤凰、干州四厅的苗寨共同起义。

因石柳邓为起义进行的准备活动被官府发觉,所以松桃大寨营起义被迫提前于正月五日爆发,此后的几天之内,石三保在湘南永绥厅黄瓜寨,吴半生在凤凰厅苏麻寨,吴陇登在鸭保寨、吴八月在干州厅坪垅、吴廷举在三岔坪,亦均先后起来斗争。

这一次的苗族迁徙也从国内迁徙至国外。

据法国学者杨沫丁考察认为, 1810——1820年之间,大约有5万多人迁徙至老挝,1850年,他们已居琅勃拉邦扎住了根;

泰国的苗族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才由老挝经缅甸迁去的;

1975年前后的战争,老挝的部分苗族在战争中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在泰国和联合国的帮助下,这批难民被输入送到第三国。

美国是接受苗族迁去最多的国家,现有20多万人;

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圭亚那、德国和阿根廷等国也接受了几百、几千或几万人。

历史上苗族的迁徙,大体是由东向西。经历了很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直到十九世纪(近百年)才定居下来。

苗族人民由于不断的迁徙,磨练了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懂得团结就是力量,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大的适应能力。

但也由于不断的迁徙,苗族的生产力长期处于低速发展的状态,也造成苗族的方言众多,没有统一的苗族语言以及文字。

我们国家认真地贯彻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的政策,各民族都有共同享有政治、经济、文化 的平等权利。苗族人民终于过上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生活。

 


文章分享到:

网络公祭

QQ在线咨询
  • 售前咨询热线 13187870173
  • 售后咨询热线 13187870173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