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竹青

纪念馆
LV2

馆号:38馆址:http://yjn100.com/g/38.html

加关注 复制馆址

公历: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农历: 二零二四年 十月 廿八

纪念主页 | 生平故事 | 回忆相册 | 追忆文选 | 祭拜记录 | 追思留言 | 祭拜大厅

谭竹青

您当前所在位置 :谭竹青纪念馆 > 生平故事
谭竹青同志是吉林省长春市人,自1956年以来,一直担任东站街道十委居民委员会主任,1979年起兼任党组织书记。2005年12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她被群众誉为“小巷总理”,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民政系统最高奖项“孺子牛”奖。 谭竹青从事居委会工作50多年,始终坚持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居民群众解难,时时处处心系群众,带领社区干部群众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努力发展社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她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先后创办了鞋厂、商店、印刷厂等十几个企业,建成了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幼儿园、卫生服务站等服务场所,提供了一大批就业岗位。组织开发建设居民住宅楼,拆除棚户区,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 积极协调有关方面把委内街、巷、胡同全部修成了柏油路,方便了居民出行,使东站十委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全身心投入社区工作,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上世纪80年代初,她拿出自己的微薄积蓄创办社区服务网点。为解决社区居民孩子入托,她无偿把自家住房拆掉一半扩建幼儿园。十几年来,她把政府发给自己的10多万元奖金全部用于社区建设和扶贫帮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26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和奖项。 她初来社区时,这里是著名的“老、旧、散”棚户区,晴 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 她去世时,这里已是栋栋高楼、片片绿地,创办企业17家,年产值达2000万元; 她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呼为谭姨、老妈、谭奶奶…… 她的一生获得荣誉170余项,其中,国家级荣誉15项; 她,就是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小巷总理”的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东站十委社区原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谭竹青。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的长春,乍暖还寒。在长春市档案局办公室副主任孙伯超和长春市二道区档案局局长李忠莲的陪同下,记者前往位于长春市二道区东站十委社区综合服务大楼五层的谭竹青先进事迹展参观。这间以照片、文字和实物布置成的展厅面积不大,但却朴素温馨。在展厅内,记者采访了谭竹青的外孙女、现任东站十委社区居委会主任的李岩。 芝麻小官却让小巷变身 提到谭竹青,不能不提由她一手发展起来的东站十委社区。李岩对记者说:“姥姥平时最爱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上有国务院,下有街道办’。” 谭竹青始终把居民需求作为拓展社区事业的“指南针”,这才有了东站十委社区前期经济的雏形。 改革开放初期,东站十委社区还是一片棚户区,相对贫穷且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谭竹青接手的东站十委社区更是面临“八大难”:子女入托难、买早点难、出门行路难、看病就医难、维修房屋难、理发难、孤寡老人生活难、待业青年安置难。谭竹青带给东站十委社区的变化是从解决买早点难——创办如意小吃部开始的。一穷二白的居委会根本拿不出钱建门市房,于是谭竹青就带着居委会工作人员去河边挖沙子,到处捡砖头,拿出自家的锅碗瓢盆,最后她又掏出自己和老伴的养老钱,这样,如意小吃部终于开张了。 李岩说:“如意小吃部有了些流动资金,姥姥就惦记着为居民解决下一个难题。”在得知居民上下班时抱着小孩挤公交车的艰难后,谭竹青就想办个幼儿园,解决社区居民子女入托难问题。幼儿园的设计图纸显示,要是能把谭竹青家一间10平方米的房屋拆除,效果更好。谭竹青当即拍板:“拆!”李岩说:“拆房之前,舅妈有点想法,她对姥姥说,‘您干工作我们支持您,您不管家里的事我们管,可您怎么也不能把家里的东西都拿出去啊’!可这就是姥姥的作风,加上我们全家都‘怕’她,最后还是把那间房拆了。”此后,谭竹青一家七口就蜗居在不到1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长达十年。后来,谭竹青又发现家长下班和学生放学之间有一段时间差,她就请大学生志愿者每天下午四点至六点到社区综合服务大楼的二楼辅导孩子们做作业,六点钟由家长把孩子接走。这两个举措解决了社区双职工父母的大难题。 1995年4月,谭竹青荣获的全国劳动模范证书。(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东站十委社区居民委员会供图) “幼儿园初具雏形后,姥姥又想着为社区内的八位孤寡老人做点事。尽管每天姥姥都会派专人去照顾他们,每晚还要去老人家里检查后才回家。可对这些老人,她始终放心不下。”李岩对记者说。为了让这些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享享福,1987年,社区投资10万元建起长春市第一家社区养老院——益寿院。“姥姥总是说,不仅要让老人们吃得好,还要照顾好他们的精神世界。益寿院走廊里贴着老人们的生日表,有的老人记不住自己的生日,一年过几次生日的事情也时常发生。此外,益寿院还为老人们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姥姥经常来益寿院握着老人的手和他们聊天,问问他们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有许多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来到这里就不愿离开,甚至东站十委社区以外的老人都慕名来此。”李岩笑着对记者说。 东站十委社区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菜市场,居民买菜很不方便,后来又赶上大批职工下岗,这两个叠加的难题在谭竹青手中又一次迎刃而解。她挨家挨户地动员下岗职工再创业,保证给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在她的努力下,社区很快建成了便民市场,既方便了老百姓买菜,又帮助下岗工人解决了就业问题。李岩认真地说:“正因为这样,姥姥才有底气说出,在十委‘有下岗,无失业’。” 谭竹青用“小燕垒窝”的质朴精神,一点点地办起了服装厂、制鞋厂等十几家企业。居民生活“八大难”问题被一一攻克。通过她向政府多次争取,与开发商几番谈判,东站十委社区打响整个二道区棚户区改造的“头炮”——42天完成了拆迁动员这一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年,就有部分社区居民回迁住上楼房。很多居民都觉得,能够生活在东站十委社区是一种幸福。 居民幸福的背后,是谭竹青孜孜不倦的身影。“姥姥总是很忙碌,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李岩有些遗憾地说。为居民们操碎了心的谭竹青是一个没有休息日概念的人。跟着谭竹青工作多年的老同事们都说,以前从来都没有休息日,家和社区也不分。早就习惯了每天在社区工作,要是休息半天,她们都不知道要做什么。 一生未育却得儿孙深爱 1957年,26岁的谭竹青嫁给了宋国华。李岩说:“他们 结婚时,姥爷已经有大舅和我妈两个孩子。起初,姥姥因为身体不好,没有要小孩。后来,姥姥的身体恢复了,也没有再生孩子。姥姥说,要是她也有了孩子,这个家也许就不和谐了。”年轻的谭竹青把全部的母爱都放在丈夫的两个孩子身上。从小就和谭竹青一起生活的李岩,对姥姥的感情之深自不必言。“姥姥对我好得简直没法形容,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我。”说到这,李岩的脸上溢满幸福。 谭竹青只有小学文化,但她很注重学习。李岩回忆说:“姥姥的家很简陋,最‘奢侈’的就是摆放在桌上的两台电视机。因为中央新闻和地方新闻时间有重合的部分,她就两台电视同时看。”爱看新闻的谭竹青工作中紧跟国家政策,往往是国家刚有这种意向,她就带着社区居民“开工”了。说到这,李岩不好意思地说:“我和我妈以前都不爱看新闻,姥姥总是考我们新闻的内容,答不上她就不高兴。为了不惹她老人家不开心,我们回去就赶快‘补习’新闻。” 谭竹青去世前几年,身体一直不好,但她怕耽误工作一直拒绝住院。所以,到了2005年11月29日入院时,她的身体已经很差了。“姥姥以前偶尔也生过病,她怕耽误我们工作从不让我们在医院陪着。可是最后这次住院,她仿佛有预感一般,不再赶我们走。但是我们没想到她老人家会离开我们。住院的五天里,她因肾衰竭透析了几次,然后又开始出现心脏等器官的衰竭,到了12月3日再也没有抢救过来。”李岩哽咽地说:“有领导建议我们问问姥姥有没有什么要嘱咐的。我和我妈说,咱们不用问了,这么多年,姥姥希望我们怎么做,我们都知道。” 十里长街泪送“小巷总理” 2005年冬天的长春,一直没有下雪。但是为谭竹青“送行 ”的前一天夜里初雪来临。从医院到殡仪馆有一大段路要走,为了让第二天给谭竹青送行的路能好走些,环卫工人整整清了一夜的雪。第一场雪后的天气非常冷,却有数也数不清的人来为她送行。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满头白发,驼着背,等在社区门口,执意要为老主任送行,很多人都拦不住。许多居民自发打出条幅“深切悼念谭竹青同志”“沉痛悼念‘小巷总理’谭竹青”等等。李岩感慨地说:“我们根本没有想到她去世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一个普普通通的居委会主任能够让党和政府对她这么厚爱,这说明她多年以来的工作得到了认可。” 谭竹青生病时,社会各界为她捐款7.2万元,她一分钱都没用。她去世后,老伴宋国华还用这笔钱买了许多粮油送给社区的困难群众。李岩说:“姥姥嫁给姥爷时,姥爷是水泥厂技工,每月工资有70多元钱,也算得上是高收入。可是姥姥总是‘私钱公用’,把家里的钱拿出去帮助社区的人。所以,姥姥和姥爷一生都很清贫,很节俭,从来没把钱看得很重。姥姥活着的时候,对贫困的居民一向很大方,自己不吃不喝也得让他们吃上喝上。他们的这个举动我不意外。” 告别讲台投身十委社区 谭竹青去世后,长春市组织了一个由谭竹青的亲人、同事和帮扶对象组成的报告团。报告团原本是让李岩的妈妈去。李岩说:“我妈要是去,每场报告会都得哭,身体肯定受不了 。我心疼我妈,而且我对姥姥的感情很深,就决定还是我去吧。”随着谭竹青先进事迹报告团一路走下来,李岩对姥姥的一生有了更多的理解,她开始有了一个想法,就是为姥姥毕生忙碌的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2006年,李岩离开了重点中学教师的岗位来到东站十委社区。她说:“做老师是个不错的职业,但是我觉得姥姥这辈子不容易,我也想为姥姥倾注了大量心血的这个社区贡献点力量。” 在许多人心中,居委会只有“扫街、跑道、收费、发票”的职能;居委会主任,也不过就是一个居民自治组织的工作人员,甚至都算不上是个“官”。可谭竹青把48年的岁月专注在这一方小小的岗位上,用近半个世纪无怨无悔地付出,改善了几千人的生活。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心动魄,然而,谭竹青却用数不尽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印证了区领导所题“小巷无名惊天下,竹到凌云老更青”的赞誉。 扶贫帮困 20世纪80年代初,她为创办服务网点无偿拿出自己的微薄积蓄,为解决社区居民孩子入托无偿把自家住房拆掉一半扩建幼儿园。十几年来,她把政府发给自己的奖金10多万元全部用于社区建设和扶贫帮困。谭竹青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挚爱的社区居委会事业,用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大居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她是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是社区工作者的楷模,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QQ在线咨询
  • 售前咨询热线 13187870173
  • 售后咨询热线 13187870173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