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方礼

纪念馆
LV0

馆号:36馆址:http://yjn100.com/g/36.html

加关注 复制馆址

公历: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农历: 二零二四年 十月 廿四

纪念主页 | 生平故事 | 回忆相册 | 追忆文选 | 祭拜记录 | 追思留言 | 祭拜大厅

白方礼

您当前所在位置 :白方礼纪念馆 > 追忆文选

《勇敢的心——白方礼传》

2018-06-01 11:22:22 发表人:路人粉

第一章 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懒洋洋的阳光,固执的穿透那厚厚的云层,照耀着安静的小村庄。 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天气有些微寒,萧瑟的秋风提醒着人们,又到了落叶归根的季节。 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正站在白贾村村头的高岗上,仔细端详着他已经阔别了多年的故乡。 一片肃杀的秋景中,老人那瘦弱的身躯,更显得渺小。然而,如果我们拥有看透未来的能力,我们将会看到,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他的人生即将大放异彩,无数人的命运将因他而改变!这位有些落寞的老人,就是日后名扬天下的平民助学模范——白方礼,无数孩子们口中最敬爱的白爷爷。 在这远离故乡的几十年中,白方礼也曾多次回乡探亲,但随着老人年岁的逐年增加,一晃又是多年未能回到老家。直到这一年,七十四的白方礼老人终于退休了,他打算回到老家好好的住上一住。 他总是会清楚的记得,自己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时候,还是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而如今的自己,却已是两鬓斑白的古稀老人。 虽然这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但又好像一切都变了。 村子里的后生们一批一批的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儿时玩伴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村子的血液在不断更替着。 白方礼感慨万千,陷入了深深的怀恋中。 那场景,仿佛和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相互倾诉着内心的惆怅。 二 忽然间,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打破了这难得的宁静。他们蹦蹦跳跳的做着游戏,唱着歌谣,甚是欢闹。 从回忆中醒过神来的白方礼感到了诧异,这些不是正当读书年纪的孩子么?为何不在学校读书呢! 脏兮兮脸蛋透着孩童的稚嫩可爱,破破烂烂的衣衫却也看不到半点忧愁。这和白方礼在城市里见到的读书的娃娃们截然不同,倒像是每天都在外面玩耍的野孩子一般。 于是白方礼走上前去,叫住其中一个正玩的起劲的孩子,问道:"娃娃,为嘛不去上学呢?逃学可是要挨打的呀!"浓浓的天津口音掺杂着乡音,微微有些严厉却仍然带着长辈慈祥的微笑。 听到这位长相和蔼可亲,却又从来没有见过的老爷爷问他们话,孩子们很好奇的聚拢了过来。 "爹妈不让上,老师们也都早就走啦。"孩子们很认真的回答着,透着骨子里本性的纯善。 听到这话,老人家不禁皱起了眉头,有些淡淡的辛酸。他想到了小时候没钱读书,整日浑浑噩噩讨生活的自己。白方礼深知,没有文化真的是太可怕了。 出于对孩子们的心疼,白方礼不免对老家的这些家长们,感到有些失望。却也无可奈何,不光是他们白贾村如此,白贾村所在的整个沧县,一代一代的,也没出过几个文化人。 只是他万万想不到,建国这么多年了,家乡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不禁黯然的摇了摇头。趁着老人暗自思索的空子,孩子们又跑开了,欢声笑语一如从前。 白方礼心里有些急迫的想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于是,白方礼来到不远处的田地里,拉住一个正忙着农活的老乡。殷切的问道:"大白天,娃娃们怎么都不上学?" 老乡苦笑道:"哪有那个钱啊。还是帮家里老老实实的干些农活实际些。再说了,学校也根本没有老师啦。" 平日里,白贾村的村民们,除了村干部,根本没几个人会为教育的事情而犯愁。有钱的,可能还考虑考虑,可现实是大部分人吃饭还成问题,这念书不念书的也就变成无关紧要的事情了。 庄稼人心里也只需要有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就足够了,老辈人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交通的闭塞,使得很多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对于他们而言,外面的世界也只存在于传说中。 或许那庄稼人的心底,早就认命了,种地的就别想秀才的事。这样的局面,恐怕这和白方礼离开家乡那时候,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白方礼一时语噎,他原以为自己的遭遇不会在新社会家乡的孩子们身上重演,可时代变迁了,孩子们的处境竟然仍然是这样。比起自己生活了半辈子的天津,老家终究还是穷困落后,自己对于老家的期望或许真的是太高了吧。 三 可不读书怎么能翻天覆地呢,就这样一直穷困下去么?不!绝不!白方礼虽然不识字,但他的思想很先进。 几十年大城市的生活,让他知道了国家的政策,知道了教育兴国的道理。他的四个孩子全都上过学,甚至培养出了三个大学生。不知道有多少人夸过他老白教子有方呢! 在日新月异的新中国,他自然无法忍受家乡的孩子读不起书的现状,他决心找村里的领导干部们说道说道。他不信村干部们不懂读书学文化的好处! 回到家里稍作安顿,他便一路打听着,真的就找到了村干部,这位有些倔脾气的老爷子,兴师问罪去了。 按规矩,白方礼在村里辈份还是很高的,村里的干部都是他的晚辈。知道老爷子为了孩子们而来,村干部也很是感动,可仍然是无奈的给出了一个回答,是真的没钱。 谁不知道读书识字的好处呢,可学费从哪里来,老师又怎么开工资,一个一个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真的是太穷了。 村干部带着老人来到了已然破旧不堪的学校,看到眼前的景象,老爷子也傻眼了。这哪里是学校啊,这简直就是一座破旧不堪,只能等待拆迁的危房。 摇摇欲坠的土坯房,连窗户都没有,桌椅散落一地,空气中飞舞着灰尘,桌子上、地面上土积了厚厚的一层。显然已经是荒废多年的样子。 村干部给白方礼解释到,开始学校也是有老师的,可条件实在是太差了,最终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留在这个名副其实的穷山沟。 原本满腔火药味的白方礼,也无话可说了,只能默默地转身回去。可他真的能放得下这桩心事么?老人眼中甚至泛起了泪花。 最见不得孩子们吃苦受罪的白方礼,郁郁寡欢的度过了那个白天。可到了晚上,已经74岁高龄的老人仍然按捺不住心中的忧愁。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回想着这自己的一生经历,他更加心疼这帮上不起学的孩子了。 四 1913年农历五月十三,白方礼出生在河北沧县一个偏远而穷困的小山村白贾村。那一年,是辛亥革命的第二年,然而这场革命的血雨腥风的大革命,却没有给白方礼的老家带来任何的变革,人们依然面朝黄土背朝天,延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 尽管人们时常祈祷上苍,但包括白贾村在内的整个沧县甚至整个华北大地,丰收的年景却越来越少,很显然老天并没有半点怜悯苦难中的人们。 到了1944年,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使得白贾村几乎颗粒无收。虽然这里没有怎么受到外界连年战火的影响,但一场比战火硝烟更可怕的饥荒,却也让人们生陷入了对未来的绝望之中。 陆陆续续的,人们开始逃离这片组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这其中也有白方礼,这一年,他三十一岁,年富力强的他自然不甘心就这样守着贫瘠的土地饿死。 那个年代,大多数的穷人是没有机会上学,这几乎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轨迹。他们只能靠着出卖劳动力,去换取微薄的收入,起早贪黑还要受富人们的剥削和欺负。 况且穷乡僻壤的白贾村也根本没有学堂,即便是条件好一些的人家,也大都逃不过成为文盲的命运。村子里的第一所小学的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的事情了。 所幸,年轻的白方礼有着坚实的体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让他能够让有信心去外界闯荡。并且此时除了逃难到外地寻找出路,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应对。 于是他风雨兼程的逃难到了当时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天津,这便是他人生后几十年的开端,也确实给了他崭新的机遇。 转自——作者:承德富强口才学校孙云龙校长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bbe674378f9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QQ在线咨询
  • 售前咨询热线 13187870173
  • 售后咨询热线 13187870173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