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宋庆龄
2018-06-01 10:12:59
发表人:路人粉
《回忆宋庆龄》是一本在不同时期不同关系中与宋庆龄有过接触的人的回忆文章合集。宋庆龄生前唯一授权的传记作者爱泼斯坦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中曾说:“这样一位杰出的中国妇女的生活经历是那么漫长、那么丰富多彩,以致除了她本人而外,谁也不可能把它深入地、充分地刻画出来。只有一个代替的办法,那就是:由许多在不同时期和在不同的关系中了解她的人来通力合作,把各自所知道的都写出来。这样,才有可能把她的各个方面展示无遗。”我想,这也是《回忆宋庆龄》这本书的意义吧,在不同人的回忆中,宋庆龄的形象比人们印象中“慈祥的宋奶奶”的要丰富很多。不顾父母反对嫁给当时在日本流亡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孙中山,为了心中的理想选择与至亲分离,每一次人生抉择,她选择的都是相对更艰难的那条路,都是她心目中更正确的道路,而不是从利益考虑选择更平顺的人生。这样波澜壮阔的一生,该有着很多动人的细节吧。
我很喜欢那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宋庆龄有过接触的外国记者的回忆。他们非常精准地描述出了宋庆龄外表柔弱与内心坚强的完美结合,以及她独特的人格魅力。美国记者文森特•希恩在《我第一次见到的孙夫人》中写道,“我期待着一定会看到一位令人敬畏的人物。然而正相反,我现在面对的是一个优雅的、少女一样的人,有着最迷人的魅力,甚至在看到我时,明显地表现出因为紧张而略微颤抖。但孙夫人具有另外一些特质,总是能帮助她努力克服自身的羞怯……她对孙中山的忠诚,她作为孙夫人所应担负的责任,使她能够经受住无尽的考验。高贵、忠诚、道德勇气——这些品质使她的性格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能够不时地克服她外表给人的柔弱和羞怯的印象,而赋予她一种最坚决的英雄主义形象。”
美国记者罗伊生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就像一个心灵纯洁的年轻骑士一样爱上了她”,晚年他再次来到中国,见到老年的宋庆龄,两人对话朴素动人。“‘但是我要对你说,苏西,’我突然插上一句,‘从上海时期起一直到现在,我对你的爱意始终珍藏在我的心中。’宋庆龄用一种我不明白的表情看着我。她微闭双眼,用温柔而略哑的声音说:‘我不胜荣幸。’”(这个回答的英文原文是I am honored,原文比翻译更能表达出那种独特的感觉。)
但这类回忆性质的文章也有它不可避免的缺陷,因为时间久远或各种因素,当事人在回忆时有可能添加了并不曾有的事实和感情。书中的两篇文章就是一个重要的例证,一篇是埃德加•斯诺的《中国的乔治•华盛顿夫人》,一篇是邓广殷的《宋庆龄给我的一封信》。斯诺是美国作家、记者,以《西行漫记》而出名,他当年去往苏区采访,也源于宋庆龄的建议和帮助。按理说他的回忆,应该比较真实才是。但据邓广殷的回忆,宋庆龄曾亲自写信给他,一一批驳了斯诺那篇文章的说法:关于她父母反对她与孙中山结婚的细节,关于孙中山葬礼按基督教仪式举办的事,关于宋庆龄批评宋霭龄的一份声明,所谓的蒋介石向宋庆龄求婚,等等。
这本书的另一个遗憾是尽管写下回忆文章的人很多,但大多数人都只是在很浅的层面上跟宋庆龄有过接触往来,几乎没有人曾真正走进她的内心。宋庆龄有她随和与慈爱的一面,关照周围的人,包括身边的工作人员、留在大陆的一些亲戚,等等。很多人都提到收到过她的信以及各种礼物。但另一方面,因为性格、身份的原因,她的内心世界又很难向周围人打开。但也有人提到她流露心中感情的时候,廖梦醒的女儿李湄引用了晚年宋庆龄给她妈妈的信:“我想,你是这样一个朋友,明白爱越深,一旦所爱的人被夺去,伤痛就越大。我一天在世,心里的空虚和悲伤就一天不会消失。我们生活里的人总是要死的,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不过,正如你所说,我们有甜蜜可爱的回忆作安慰……时间永远不能消除我的怀念。”宋庆龄22岁嫁给孙中山,32岁孙中山去世。那么多年过去了,伤痛和思念依然伴随着她。她在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中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对丈夫提出的主义和信仰也是她人生那一个个关键抉择的根源。
宋庆龄和她兄弟姐妹的关系也是为人所关注。曾做过宋庆龄秘书的张珏回忆“文革”期间,她和宋庆龄一次散步中的聊天。“她问我:‘你有兄弟姐妹吗?’我说,有的。她又问:‘几男几女?’当她听了我的回答后,不由轻轻噢了一声,说道:‘你和我一样,也是三兄弟、三姐妹。可是,我却无法和他们通信。’说毕,她若有所思,眼神看着远方。”为了坚持孙中山的遗愿,宋庆龄1927年就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在政治上分道扬镳,1949年后更是各自天涯。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有着深深的遗憾与伤感的。而面对1949年后历史的曲折,不知道她内心曾有过怎样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