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群众观
2017-09-23 14:48:13
发表人:路人粉
邓小平的群众观首先体现在关心群众的利益和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工作纵有千条万条,而关心群众利益却是最根本的一条。离开了这一条,党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一切方针和政策,一切计划任务和行动措施,都将难以贯彻和实施。
邓小平始终将关心群众利益看成是实现党的革命目标的阶梯和基石。全国解放后,他在一次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正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精髓和核心。
建国初,他在西南局工作时要求“用高度的热忱去关怀工人阶级的各方面”,特别指出:“不要忽视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小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更是从关心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他甚至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成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大的事情”,看成是党和人民的“最大的政治”,这又是邓小平的群众观的生动而具体的体现。
邓小平教导我们: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
邓小平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创造精神,因而善于从群众的创造中总结出经验和典型加以推广。强调指出:要从各地农村的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从而推广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当乡镇企业这一农民群众的新创举刚刚萌芽之时,他又以睿智的目光看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立即对这一新生事物给予了热情支持和高度评价:“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从而使这种“草根工业”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邓小平的群众观更体现在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上,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曾经作过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说是“人民是一切的母亲”。到1982年,他在为英国培格曼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文集》所写的序言中又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怎样看待人民,怎样处理领袖和人民之间的关系,这是任何领导者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小平同志多次深情地将人民比作母亲,这既反映了他对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
我们的党是个执政党,我们不少干部是身居要职手握重权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呢?邓小平同志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就再次提醒全党同志:“不要以为自己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不可。”他说:“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这个问题是毛泽东过去多次讲过的。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官,一种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